1974年得知王震要来看望,许世友亲自迎接,当场震惊:这不是王震

2023-02-21 14:49:26

实习网 https://www.shsxjy.com/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4年1月,刚刚忙完一天公务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正准备收拾东西返回家中休息。

突然,秘书孙洪宪敲响了他办公室的门。

“报告司令员,从北京来的王震同志前来看望您了。”

听到孙洪宪的话语,许世友顿时一愣。

“王震现在在国务院帮总理处理国务,怎么突然会有空跑到广州来?”

不过,虽然心中有些疑问,但是两人毕竟是相识几十年的老战友,得知王震前来看望自己,许世友还是十分高兴的。

许世友与毛主席

随后他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连忙带着一脸笑意离开办公室,快步向一楼大厅走去。

结果,等到了现场看仔细了来人之后,许世友却瞬间愣在了原地。

随后他了然地笑了笑说道:“哈哈哈原来是你小子,听秘书说我还以为是王震跑了过来呢。”

原来这根本不是王震,而是一名叫做“王诤”的将军。

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

王诤

刻苦学习,进入名校钻研无线电技术

如果说在红军当中,那个将军最能打,那答案很有可能会五花八门。

但是,要说是谁最懂“无线电”技术,那么除了王诤以外,再无他人。

1909年,王诤出生在了江苏省武进县。

与其他早年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相比,王诤的家庭条件还算比较好。

父亲在当地是一名工人,虽说每个月挣得不多,但是却也能够让一家人不用饿着肚子。

王诤幼年时期,正好赶上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时代,新思想、新知识一股脑地涌向了全国各个角落,这也让他在小时候就接触到了新式学堂。

青年王诤

15岁那一年,王诤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苏州工专高中部。

从此开始学习一些现代工业技术和知识。

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开始接触到了“无线电”技术。

在当时那个年代,“无线电”还是一门十分新颖的“高科技”。

即便是在大城市,电话和电台这些设备,也只有政府机关或者是大富豪的家里才会有。

完成了四年的学习之后,王诤顺利从学校毕业,随后又考入了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开始正式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

无线电

没过多久,国民党政府就将这所学校并入到了黄埔军校当中,而王诤,也在这个时候,转入到了黄埔六期的通信班当中。

“在战场上,有时候情报要远比战斗更加重要。”

在学校里,教官面对着学生们所说出的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了王诤的脑海当中。

即便是在几十年后,他回想起当时的这段日子,也是颇有些感慨:“那个时候,国家积弱,经常受到列强们的欺负,我们很多技术都不如人家,所以就要抓紧时间来学习,早日迎头赶上!”

带着这样的想法,王诤在学习的时候十分刻苦。

图片来自网络

每次教授一个新知识,他就要在课下去反复钻研十几遍。有时候等到同学们都睡着,王诤还要不停地去研究怎样修复无线电的故障以及如何去破解敌人的电台信号。

1929年,由于蒋介石一方面要去“围剿”红军,一方面要去准备兵力与军阀打仗,所以紧急地从学校中调遣了一批能力和技术比较强的学员到部队当中来。

而王诤就是其中一员。

这年春天,王诤被分配到了国民党军第九师任无线电台报务员。

大好男儿自当从军报国、战死沙场。

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军队,可迎接王诤的,却是满满的失望。

图片来自网络

本以为参加部队是为了增强国力,保家卫国,可是那个时候,在蒋介石和反动派的把持之下,国民党军队的风气早就已经变得混乱不堪。

军队里到处都是拉山头、搞腐败的现象。

好多人也只是为了一口军粮而参军,平时欺压老百姓的时候看上去很威风,可一到打仗的时候,就躲在后面畏头畏尾。

这种部队,与王诤一直以来坚守的信念十分不符,于是,在一年之后,王诤再也难以忍受这样的生活,想要选择从中脱离了出来。

不过,还没等他自己提出来,机会就自动找上了门。

王诤

弃暗投明,加入红军阵营

1930年5月,由于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进行了“中原大战”,将对付红军的兵力抽调了一部分,这给了我军发展壮大的机会。

在短短是三个月的时间里,我军在湘赣地区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革命根据地。

队伍一下子扩张到了7万余人。

不过,也正是由于队伍发展过快,吸引来了敌人的主意。

将冯玉祥打败之后,蒋介石立刻就调转枪头,集结部队南下,对红军发动了第一次“围剿”行动。

蒋介石

也正是这一年的9月,王诤被调入到了国民党第十八师张辉瓒的部队当中出任中尉报务员,跟随部队参与此次任务。

11月初,敌人的三个纵队作为先头部队,前来向红军和苏区发动进攻。

眼看敌人来势汹汹,正面出击于我不利,于是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避实击虚的策略,将敌人引诱到了我军腹地,将其战线拉长,让敌人首尾不能相顾。

12月30日,在龙岗地区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战以后,深入作战的国民党第18师被我军成功围歼,师长张辉瓒也被我军俘虏。

面对着如此的大胜,红军从上到下都是一片欢欣鼓舞。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这个时候,负责打扫战场物资的小队队长突然来报告,说在缴获的物资当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黑箱子”,模样十分奇怪,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

听到这话,参谋长郭化若立刻让其将那个“黑箱子”带了过来。

结果,他惊喜地发现,这竟然是一台通信用的电台!

随后,郭化若连忙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负责指挥的毛主席和朱老总。

通信电台

听到战士们缴获了一台电台,毛主席和朱老总也是十分惊喜,毕竟但是我军在军备上十分困难,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通信设备,平时转送任务,也是要靠着侦察兵来进行。

如今有了这个电台,自然要方便许多。

不过,这个时候摆在大家面前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谁会使用电台?

结果问了一大圈,我军当中没有一个人曾经学习过无线电技术。

有了设备却不会用,这跟拿了宝剑却不会武术有何区别?

于是,毛主席当即下令,务必要从国民党的部队里招揽一名会使用电台的技术人员。

毛主席和朱老总

而这项任务,则是由郭化若亲自出马去执行。

当时第18师的整个电台班的人都被红军给俘虏了,而王诤正是其中的班长。

郭化若来到这里之后,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担忧和惊恐。

他明白,这些俘虏的情绪还不是很稳定,需要进行安抚。

于是,郭化若并没有选择在现场进行招募,而是将这些俘虏一个一个叫到办公室当中进行谈话。

希望可以让他们放松下来,然后在对其晓之以理。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方法果然起到作用,毕竟这些基层的士兵也大多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在看到红军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长着三头六臂、有着血盆大口、青面獠牙的模样之后,这些士兵也逐渐对红军起了好奇心。

后来通过和郭化若的交流得知红军是为了广大农民老百姓争取利益,帮大家从地主那里拿回土地之后,许多人也有了弃暗投明的想法。

这其中,就包括了本就有着一腔热血的王诤。

图片来自网络

他主动找到郭化若说道:“报告红军长官,我是电台班的班长,会修电台、懂无线电,让我留下来吧。”

得知这个情况,郭化若自然很开心,于是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王诤从此弃暗投明,加入到了红军的队伍里。

王诤

红军当中的“通信之王”

在那个时候,能够掌握无线电技术,对于战事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而王诤的到来,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他的帮助之下,我军所缴获的三台电台,全部被修复好投入使用,这让方面军之间的联系变得比原来快捷了许多。

这件事传到毛主席那里的时候,毛主席也是高兴地说道:“看来这个小伙子很厉害啊,说不定是我们队伍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哩。”

1931年1月,在中央的任命下,王诤迅速组建了红一方面军总部的无线电队,并在其中出任队长一职。

王诤一家人

刚刚从国民党那边转移过来,就能够得到如此重要的职位,由此可见我军对于人才有着多么看重。

而这也让王诤十分感激。

随着战斗的持续,王诤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在第四次的反“围剿”作战行动当中,通信班的一名战士捕获到了敌人发送的一则加密电码。

在一番努力之下却还是难以破解其中的内容,于是就将其上报到了王诤那里。

通过3个多小时的研究,王诤发现,这是国民党的一道作战指令,其目的,就是要趁着红军主力更换部署的时候,对江西南部的革命根据地进行“清缴”。

我军早期通信站

这个信息立刻引起了中央的注意,于是当即对赣南地区的部队和民众进行转移。

结果果然从国民党到来之前,将同志们都救下了下来。

后来,因为特殊的原因,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与中央失去了联系。

眼看敌人的大军就要逼近,在万般危急之下,又是王诤站了出来,他创造出了一份夹在长报当中的明码信息,被红六军团的电台成功捕获到,顺利联系上了两军,再次帮助部队脱困。

接二连三地挽救红军于水火,也让王诤在部队当中的威信越来越高,大家都觉得,他就是红军队伍里的“通信之王”。

只要有王诤在,战士们都很放心。

王诤一家

读音相重的“乌龙”事件

长征结束以后,王诤从军委的通信科科长升任为了第三局局长,后来又被推荐到红军大学学习深造,毕业之后职位再次水涨船高,成为了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并且还在中央的授意下创办了通信学校,出任政治委员。

也正是由于王诤的努力之下,不管是在之后的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我军在通信方面都不曾“屈居人下”。

王诤

也正是他的这份功绩,让其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获得了中将军衔,成为了一名名垂千古的“开国将军”。

不过,由于王诤的名字读音与同为开国将军的王震大将相仿,所以也经常出现一些“乌龙事件”。

有一次,中央调任王诤去当解放军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结果这个命令却稀里糊涂得传到了王震那里。

王诤将军

后来,在王诤路过广州拜访许世友的时候,又被秘书误听成了王震。

可能这些“乌龙事件”,也恰恰说明了老战友之前的缘分匪浅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金坛百科网版权所有